查看原文
其他

【二十四节气】小寒

绿野 给宝贝的故事书
2024-09-05

【由小寒说起。我们的24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今日小寒。天中雨转阴,气温:6~11℃。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冷到极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很冷,小寒时节,太阳直射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我国大部分地区这个阶段是最冷的时期。小寒有三候,一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由于受全球气候影响,今天虽然是小寒,但没有最冷的感觉,地球在对我们人类发出信号,我们是否接受到?)

    北半球的日照时间,会根据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而发生变化。

冬至日照最短,夏至日照最长


【二十四节气始于商朝,立于西汉】

我们大多数人对24节气的理解都是源自这首24节气歌谣。而24节气的起源是哪里呢?

两千多年前,我们智慧的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大自然变化中天文气象以及四季更迭之间的关系,将太阳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基本等长的时间段落。追溯至商代,二十四节气只有四个,到了周代,人们已经知道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才有了二十四节气,西汉初期《夏小正》按一年十二个月顺序分别记载了物候、气象、天象和忠告的政事、农事、如农耕、养蚕、养马。此后《吕氏春秋》《礼记》都有类似的物候记载,并逐渐发展成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确立将每个节气划分为三候,每一候为五日,并相对应的物候特征。

 

(这个季节的落羽杉叶子纷纷掉落)


【人也是空间、时间的产物,遵循自然就是最好的养生】

所谓“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二十四节气对应的七十二物候,它是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个季节,四个季节为一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其中植物的萌动、开花、结实;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除了动植物界,天地之间的变化也包括其中,比如河流结冰、解冻、雷始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由气候变化对应的自然界变化,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这个季节已经很少见到昆虫,这是一只正吸吮八角金盘花蜜的蜜蜂,可以见到它吐出的嚼吸式口器)


24节气的划分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它不仅用来指导百姓从事农耕劳作,也影响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处世哲学,它和易经一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符号象征,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生态文明的当下再一次影响着我们。


【食在当令】吃符合当季的食物,符合节气当令事物与身体生发之间的关联。人是时间与空间的产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饮食结构已经反应在了我们的文化与身体基因中。这与减轻环境和土地的压力都是有脉可循的,日本营养学者曾发现,最健康的食材是距离人一小时生活圈内生长的食材,这是最符合人体需求的。它的原理在哪里?一小时生活圈,不仅仅降低了远距离运输产生的营养流失,同时也节约了运输产生的能源消耗,与尾气排放,以及过度包装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相比“看起来新鲜漂亮”人为被“美容”的甚至“易容”蔬菜美容而言,前者更为健康。


(小区里拍摄的含苞待放的红梅)



王东岳老先生曾说,人的病大多数都是吃出来的,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等,人对物的需求其实远远没有我们现在摄入的这么高,而超过需求的部分都转变成身体的负担。所以应了古人那句话所谓“树木以时伐者,禽兽以时杀焉”,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的规律才得长久。


在全球提倡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今天,特别是疫情后时代,我们对自然与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几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通过观测和长期的实践,发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次关联,回望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再到疫情后的生态文明,重新认识到自然与人之间的重要性。在12月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和刚结束的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罗梭江科学教育论坛》提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24节气中,找到人的定位】

现代人活得心无处安放,浮躁不安,焦虑躺平。节气,让人建立起与时间与大自然的联系。春种秋收,跟着日月星辰,跟着太阳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人在活动之中自有定位,所谓动静有时。我们现代生活有科技的发展,物质的充沛,但我们作为人复杂的感情却无处归依。我们现在接触信息的途径如此便利,内容如此纷繁,快餐文化,抖音文化,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等等,却没有得到真理。人的世界,需要定力和定位。时间的,空间的,与大自然的定位。

自古以来,诗人、艺术家、甚至科学家都是从自然中寻找灵感......

春:“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               唐·白居易《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夏:“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南宋·朱淑真《初夏》秋: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        清·黄景仁《道中秋分》冬: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唐·元稹《小寒》

历来文人墨客无不从自然中获取灵感与创意,留下千古绝唱。人与自然本身就浑然一体,人的灵感和创意需要从自然中汲取,我们生命能量也需要从大自然中来得到补给。当我们整日穿梭于都市生活,埋头于手头公务,抽出时间让心灵与自然相遇,去近郊与自然亲近,让孩子在田野中撒欢奔跑,立马会变得神清气爽,仿佛汲取了天地养分一般,有精神再次投入紧张的工作学习中,自然对人而言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压地。(近年来出现小学生多动症高发,低龄化包括近视的普遍性,都与人和自然的脱节相关,当你疏离了自然,各种闻所未闻的疾病就会找上来)

适时地脱离城市回到荒野,带上孩子一起,去田间地头去和大地产生链接,当你再次回归时,会变得从容平和一点,你从自然中获得的能量轮,会在你的生活中变成与周围一种很好的互动关系,孩子也会因为这份自然的馈赠而充满能量。这是自然给予人的一个宝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坐标,我们需要去学会让自己安于自己的时间,在自己的世界中做得更好一些。

也希望新的一年所有热爱自然的朋友都能在自然中找到一份闲适与自在,润泽心灵,前方的路会越来越宽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宝贝的故事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